
Stroke - Dr. Lam Ming Kuen, Specialist in Neurosurgery |
(only Chinese version available)
您了解中風嗎?
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,平均每日有68人初次或再次中風!中風可導致患者出現癱瘓、失去知覺、語言障礙、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受損等,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,故不少人對中風都存有恐懼。因此,今期我們有幸邀請到 著名腦外科專科醫生-藍明權醫生 跟讀者們深入探討大眾對中風最關注的三大問題。
問:誰是中風的高危人士?
藍醫生:中風可分兩類:血管閉塞(缺血性中風)以及血管爆裂(出血性中風)。
血管之所以閉塞,主因血管內壁積聚太多脂肪及膽固醇,故身型肥胖、體重超標、吸煙、酗酒和飲食習慣偏向油膩都屬高危人士。另外,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高膽固醇及曾經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都是高危一族。而血管爆裂則多數因為病人患有高血壓或隱性血管疾病(如:腦動脈瘤/動靜脈畸形)而引起。
另外,一般中風都以50歲以上人士居多,但根據過去十年的臨床記錄,本港中風情況有年輕化趨勢,50歲以下患者比例由一成升至兩成。主要與年輕一代的生活習慣有關,如吸煙及經常進食多鹽、多油的高脂、高膽固醇食物等等。
問:若不幸中風,有哪些主要的治療方法?
藍醫生:血管閉塞的主要治療方法都是利用抗凝血藥物(如:阿士匹靈),以保持血液流通;如因膽固醇偏高,引致脂肪積聚阻塞血管,就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。但當血管閉塞嚴重,就有機會需要接受「通波仔」手術了。
若是血管爆裂,出血範圍不大,血塊正常能被身體自然吸收的,這段期間病人只需要服用止血藥及好好控制血壓,就能避免血壓過高令血管再度爆裂。但如果出血範圍大,血塊對腦部構成壓力,就需要透過手術沖洗血塊,幫腦部減壓。
另外,亦要視乎中風患者的嚴重程度,如因中風導致身體出現殘障,在病情穩定後,病人需接受物理治療、言語治療和職業治療等,來改善日常生活。
問:中風的復發機會有多高?
藍醫生:曾出現中風的病人復發率都會較高,一年內再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十五倍,五年內再中風的機率亦會高出九倍!
問:有沒有一些特別案例能與讀者分享?
藍醫生:有一名五十多歲的病人,早年患有鼻咽癌及甲狀腺癌,接受過電療,有關療程陸續破壞了病人頸部兩邊的血管組織,令血管提早老化及收窄,導致血管九成閉塞。病人左右兩邊的血管均需接受手術,一邊需要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,清除血管內的硬塊,令血管回復暢通;另一邊就需要接受「通波仔」手術,並值入支架,預防血管再度阻塞。
在手術的十年後,病人突然說話能力出現問題,更出現間歇性視力模糊,這些都是「小中風」的跡象。病人到醫院接受超聲波檢查,原來曾經接受「通波仔」手術的血管再度收窄,病人需要接受第二次的「通波仔」及支架值入手術。幸好及早發現,病人能夠趕及在血管完全閉塞前得到治療。
問:最後,對病人有甚麼建議或忠告?
藍醫生:有些中風後的病人因害怕服藥後有副作用,因此不願意按醫生指示服藥。其實,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很少,但不服藥預防,萬一出現中風,其損害可以是永久性的,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所以,必須按醫生指示服藥,並要保持日常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良好,立即戒掉煙酒等的壞習慣。
(only Chinese version available)
您了解中風嗎?
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,平均每日有68人初次或再次中風!中風可導致患者出現癱瘓、失去知覺、語言障礙、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受損等,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,故不少人對中風都存有恐懼。因此,今期我們有幸邀請到 著名腦外科專科醫生-藍明權醫生 跟讀者們深入探討大眾對中風最關注的三大問題。
問:誰是中風的高危人士?
藍醫生:中風可分兩類:血管閉塞(缺血性中風)以及血管爆裂(出血性中風)。
血管之所以閉塞,主因血管內壁積聚太多脂肪及膽固醇,故身型肥胖、體重超標、吸煙、酗酒和飲食習慣偏向油膩都屬高危人士。另外,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高膽固醇及曾經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都是高危一族。而血管爆裂則多數因為病人患有高血壓或隱性血管疾病(如:腦動脈瘤/動靜脈畸形)而引起。
另外,一般中風都以50歲以上人士居多,但根據過去十年的臨床記錄,本港中風情況有年輕化趨勢,50歲以下患者比例由一成升至兩成。主要與年輕一代的生活習慣有關,如吸煙及經常進食多鹽、多油的高脂、高膽固醇食物等等。
問:若不幸中風,有哪些主要的治療方法?
藍醫生:血管閉塞的主要治療方法都是利用抗凝血藥物(如:阿士匹靈),以保持血液流通;如因膽固醇偏高,引致脂肪積聚阻塞血管,就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。但當血管閉塞嚴重,就有機會需要接受「通波仔」手術了。
若是血管爆裂,出血範圍不大,血塊正常能被身體自然吸收的,這段期間病人只需要服用止血藥及好好控制血壓,就能避免血壓過高令血管再度爆裂。但如果出血範圍大,血塊對腦部構成壓力,就需要透過手術沖洗血塊,幫腦部減壓。
另外,亦要視乎中風患者的嚴重程度,如因中風導致身體出現殘障,在病情穩定後,病人需接受物理治療、言語治療和職業治療等,來改善日常生活。
問:中風的復發機會有多高?
藍醫生:曾出現中風的病人復發率都會較高,一年內再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十五倍,五年內再中風的機率亦會高出九倍!
問:有沒有一些特別案例能與讀者分享?
藍醫生:有一名五十多歲的病人,早年患有鼻咽癌及甲狀腺癌,接受過電療,有關療程陸續破壞了病人頸部兩邊的血管組織,令血管提早老化及收窄,導致血管九成閉塞。病人左右兩邊的血管均需接受手術,一邊需要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,清除血管內的硬塊,令血管回復暢通;另一邊就需要接受「通波仔」手術,並值入支架,預防血管再度阻塞。
在手術的十年後,病人突然說話能力出現問題,更出現間歇性視力模糊,這些都是「小中風」的跡象。病人到醫院接受超聲波檢查,原來曾經接受「通波仔」手術的血管再度收窄,病人需要接受第二次的「通波仔」及支架值入手術。幸好及早發現,病人能夠趕及在血管完全閉塞前得到治療。
問:最後,對病人有甚麼建議或忠告?
藍醫生:有些中風後的病人因害怕服藥後有副作用,因此不願意按醫生指示服藥。其實,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很少,但不服藥預防,萬一出現中風,其損害可以是永久性的,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所以,必須按醫生指示服藥,並要保持日常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良好,立即戒掉煙酒等的壞習慣。